由于我国苹果产量在逐年增加,而鲜销和加工的比例较小,因此,在苹果果实采摘后大部分果实需要进行贮藏保存。在果实贮藏甚至生长期间,如果管理和预防措施不到位,就会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造成果实腐烂和经济损失。现将苹果果实贮藏期间发生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苹果虎皮病
1.1 症状
苹果虎皮病又称褐烫病、晕皮,是苹果贮藏后期的一种生理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主要特征是果皮现晕状不规则褐变。发病初期,果面产生不规则淡黄褐色斑块,表面平展或果点周围略生起伏,此时褐变只局限在近表皮的亚表皮细胞中,后褐变危及果肉细胞,病部颜色变为褐色至暗褐色,病皮稍凹陷,严重的病皮可成片撕下,果肉松软,略带酒味,易遭真菌感染,出窖后病果易变质腐烂。有的发病初期即变褐色,稍凹陷,并具有微小突起,病果呈干缩状,较坚实,果皮不易剥下。病部多先发生在果实阴面未着色部分,严重时波及着色部分连成大片似烫伤,影响外观。
1.2 病因
对于该病发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研究证明,果实中水溶性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PPO)是虎皮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也有认为虎皮病的发生是贮藏后期窖温过高,通风不良,挥发性物质——酯积累过多,果实吸收了酯致使新陈代谢失调或产生“自毒”作用所致;还有认为偏施氮肥,特别是前中期氮肥过多致使果实采收早或成熟度不足导致虎皮病发生。近年又有人研究证明a-法呢烯氧化物即共轭三烯是虎皮病的致病物质。
1.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虎皮病的发生与品种、栽培技术及贮藏环境有关。晚熟品种采收晚如红玉、旭、元帅、红星等基本不发病,青香蕉、印度、未成熟的富士、金冠发病较重;国光发病最重。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或气候条件不同,发病率也不同。该病的发生与果皮中钙的含量有关,果皮中钙含量高的发病率高,这与苦痘病恰恰相反。偏施氮肥,多雨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重。采收过早,果实成熟度低,表面蜡质和角质层未充分形成,水分蒸发快,易萎蔫,发病重。贮藏期若窖温过高或通风不良,发病重,特别是开春后3—4月间,气温回升,易发病。
1.4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适当疏花,保持适当的叶果比例。
(2)适时采收。对易感病的国光、印度、青香蕉等,待果实发育成熟后再采收,避免过早采摘;红星苹果以盛花后140天采收为宜。
(3)贮前预冷,控制贮藏条件。苹果采收后预冷,使其尽快达到贮运低温,果实入库后应降至0℃。贮藏后期,要防止窖温过高,保持良好通风,出窖时避免骤然升温或在窖中使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可抑制病害发生。如采用气调贮藏,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20%可减轻发病。有条件的可采用“双相变动气调贮藏”技术。如在土窑洞中,用塑料薄膜帐贮藏苹果,初期窑温10~15℃,二氧化碳浓度12%,后窑温降至0℃,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均维持在3%左右。这样贮藏的苹果,比一般冷藏效果好,且可充分利用土窑洞、地窖,使简易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4)喷药保护。在6月上中旬、7月上旬各喷1次500毫克/千克的比久。
(5)贮藏库的处理。果品入库前用抗氧剂,如二苯胺、虎皮灵等处理贮藏库。
(6)药剂浸果。防治虎皮病的有效临界期是采收后6~8周,即贮藏前期。用0.25%~0.35%乙氧基喹药液或1.5%~2.0%二苯胺溶液、1%~2%卵磷脂溶液或2 000~4 000毫克/千克的50%虎皮灵乳剂浸泡苹果,在空气中干燥后装箱,药剂在果实上的残留量不应超过4~5毫克/千克。用以上药剂涂纸后包裹,或浸泡果箱晾干后装果,均有较好的防效。
2 苹果斑点病
2.1 症状
苹果斑点病又称红玉斑点病,是果实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以果实皮孔为中心,产生直径为1~3毫米、淡褐色、边缘清晰的圆形病斑,病斑以胴部到梗洼部位多,萼洼部较少;后病斑直径可扩大为5~9毫米、凹陷、褐色至黑色,致使皮下几层细胞变褐,但不深达果肉,影响商品价值。
2.2 病因
与果实近成熟期的生理代谢有关,有研究认为可能是呼吸时代谢产物在皮孔附近积集而引起的病症。生产上采收过早或果树早期落叶,缺肥,尤其是缺磷肥时此病发生多。此外,果园土壤黏重或缺少有机肥发病重。采收后预贮场所闷热发病多,干旱后的翌年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1)适时采收。掌握在苹果成熟时采收,采后经预贮散热后再入窖。
(2)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补充磷肥和钙肥,及时防治早期落叶病,均可减轻果实发病。
(3)在落花后喷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
3 苹果青霉病
苹果青霉病俗称“水烂”、“霉烂”,是贮藏期常见的一种侵染性病害,可造成苹果的大量损失。
3.1 症状
果实被害,病斑表面黄白色,凹陷,圆形,果实腐烂,极湿软,成圆锥状深入扩展。条件适宜时迅速发展,发病后10余天全果即腐烂。
3.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经机械操作及昆虫造成的伤口侵入,皮孔虽能侵入,但属次要。病健果混在一起时可接触传播。空气潮湿时生出小瘤状霉块,初为白色,后变为青绿色,上面覆被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青霉病菌耐低温,在贮藏温度接近0℃时,病部仍能缓慢扩展。贮藏初期和末期温度较高时,该病发生蔓延迅速。
3.3 防治方法
青霉病的防治必须从果实采摘前开始,并配合运输贮藏期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苹果秋季修剪可以改善光照,增强光合效率,促进营养积累,缓和树势。特别是对幼树、旺树和结果少的树尤为重要。
一、修剪时期秋季修剪就是带叶修剪,一般在果实采收后进行(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
二、秋剪的方法
1.轻截促花。秋季对当年新梢的幼嫩部分轻剪(摘心),可有效地控制新梢继续生长,减少养分消耗,增加树体营养积累,促进花芽的形成。秋季在春秋梢交界盲节处戴帽短截,可以缓和生长势,促发秋副梢花芽的形成,成为良好的结果枝组。对剪后出现的旺枝或主枝背上的可利用直立枝留2~4片摘心,同样能起到控制生长和促花的作用。
2.疏枝透光。秋季树体枝叶密布,应疏除膛内的过密枝、直立枝、徒长枝、竞争枝及过弱枝。疏除过多的骨干枝和大型辅养枝时,只能在旺树上应用,一年内疏除1~2个大枝,分年完成,否则会消弱树势,同时,对大型剪锯口反应温和,不易冒条,避免了冬季越疏越多的现象。通过疏除以上几类枝,可达到改善光照条件,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果实着色和壮树的目的。
3.拉枝缓势。秋季对骨干枝、辅养枝和临时辅养枝拉枝开角。一般要主枝拉成70~80度,临时枝、辅养枝拉成90~100度。秋季拉枝可以改善光照,缓和树势,促进树体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此时,枝条柔软,可以避免基部劈裂,背上不易冒条。
声明:伊宁农业种植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
本文标题:苹果贮藏期间主要病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