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是水稻生长中很常见的病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您知道水稻纹枯病高效的防治方法吗?不知道没有关系,小编告诉您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有高效,接下来就由小编详细的为您介绍下。
噻呋酰胺(满穗24%噻呋酰胺悬浮剂等)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达30天左右。该药对水稻安全性好,在水稻全生育期均能使用,在水稻苗弱时也能使用,并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水稻纹枯病发生不是太重时,每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克即可,发生较重时可以每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克防治,或者将其与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等唑类药混用,也可以直接选用相关混配剂,如龙灯福赛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20%噻呋·己唑醇悬浮剂、30%噻呋·戊唑醇悬浮剂等。将噻呋酰胺与苯醚甲环唑等唑类药混用,作用方式互补,对水稻纹枯病通常能取得理想的防效。注意用足水量喷雾,确保药液到达水稻基部发病部位。
富士一号40%稻瘟灵乳油是防治稻瘟病的高效药剂,内吸传导性强,具有双向传导作用,对苗瘟、叶瘟、穗瘟等各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杀菌作用强,对稻瘟病同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肟菌酯、嘧菌酯等药与三唑类药的混配剂,如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阿米妙收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禾技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等药,对水稻纹枯病和稻叶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持效期长。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对于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最后祝愿大家都可以种植好水稻。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还是小学生时,曾经跟着母亲去稻田里找卵块(除虫)。卵块长在苗叶上,如半片小麦大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民动员去找这种撒在苗叶上的虫卵(按寻找到苗上卵块多少记工)。
二化螟就是水稻钻心虫。晚上,人们在田间点上灯,灯下放一盆水,水上滴满废油,二化螟等害虫在扑向灯光时,落入水中沾上油,就飞不起来淹死在水中。这种灭虫的方法,按照现在来讲是环保的,没有化学杀虫剂污染环境,但可惜效力太低,收效甚微。
虫害也是天灾。记得是1962年,小队里的好几十亩晚稻一片萎靡不振的样子,原以为是稻苗缺肥,队长带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蹲在田头实地观察后得出结论:这些晚稻是被“油虫”油杀哉。
“油虫”的名称,在农业书上是没有的,长在蔬菜上的“油虫”实际是蚜虫。治“油虫”的土方法,是老底子一直沿承下来的,就是田里车满水,每人带一瓶菜油,或者去油作坊里买来油脚,滴入稻田水中,用脚拖着搅着水,目的是让油散开,布满行距之间的水面,这就叫拖油。据说“油虫”来喝水时被油粘住会淹死。
后来知道,这爬满在水稻茎丛下部的小虫,叫稻飞虱。它用针尖状口器,刺入水稻茎秆内吸食汁液,吸吮的同时,分泌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稻茎秆组织,使作物的茎秆上呈现出许多褐色斑点。受害早的水稻不抽穗,受害迟的水稻灌浆不足秕粒增加。稻飞虱产卵在茎秆组织内,阻碍水稻营养物质输送,使稻叶萎黄,茎秆变黑枯萎。碰到这种虫害的水稻,看看一爿稻,收割一蓬草。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块六亩多的老来青晚稻,因为虫害变成一片黄,收割后连稻草捆在一起,一只三吨头翘屁股木船只装了大半船。
农作物上还有许多害虫,如稻蓟马、三化螟等,还有许多病,如穗茎瘟、白叶枯病。在没有农药前,都是没有办法可治的。
后来有了农药,出现了“二二三”、“六六六”粉,这些属于有机氯农药。据查:早在1936年,一个叫缪勒化学博士在瑞士发现和合成了杀虫的灵丹妙药DDT,在194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六六六”粉,学名六氯环己烷,据说是美国人发明的,我国于1968年在山东青岛化工厂试制成功。杭州农药厂于1970年成功合成了“二二三”乳剂。从此,农业作物包括水稻,开始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作为杀虫剂。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机磷农药的诞生,这些广谱剧毒的有机磷农药,逐步替代了有机氯农药。八十年代,“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被禁止生产使用,结束了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水稻的各种病虫害不少于十几种,各种针对性的农药不断推出,指导使用的农药也越来越多,农作物包括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八十年代有资料显示: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后,每年能挽回3200多万吨粮食。
在水稻杀虫剂上,自康宽之后,农药企业纷纷研发酰胺类杀虫剂。吡蚜酮、氰氟草酯、噻虫嗪、己唑醇是近两年的登记热门,吡虫啉热度下降。
水稻农药产品不断涌现新活性成分,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领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水稻田除草剂等,这些都成为新的研发热点。出于考虑扩大产品防治谱、延缓抗性产生、延长农药产品的使用寿命等多种目的,境内外企业均热衷混剂研发。
未来,在水稻用药市场中,种子处理剂的产品市场潜力很大。苗床处理剂内吸性好,活性高,持效期长,能减少用药次数,值得加强应用和推广。
声明:伊宁农业种植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