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淮、黄淮、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陆续出现一代成虫,局部始见卵,大部分地区蛾量突增日早、蛾峰多,蛾量高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
结合天气条件和作物种植情况,预计今年二代粘虫总体为中等发生,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局部降水丰沛、管理粗放地方会出现高密度田块,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的局部麦秸多、湿度大田块警惕二代粘虫滞留当地发生为害。预计全国发生面积约为3000万亩,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上旬末至7月上旬。
粘虫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是具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对玉米生长危害很大,应注意防治。
一、危害作物种类: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
二、发生危害习性及规律: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成虫飞翔能力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
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最适温度19~23℃,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五至六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
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体色随龄期、密度、食物而变化低龄幼虫取食嫩叶,体色呈绿色至灰绿色,虫口密度大时,4龄以上幼虫呈黑或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黄褐色,有一“八”字纵形。体背有5条纵纹。
三、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浅耕灭茬,破坏玉米粘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源。
2、人工捕杀:玉米出苗后,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2克对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尽量在玉米粘虫三龄以前防治,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
也可用功夫菊酯+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等。这些药剂基本上是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喷药要喷到粘虫栖息活动的位置。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抑食肼等缓效性杀虫剂,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1)毒饵诱杀: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适量水,拌在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
(2)叶面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灭幼脲50毫升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在玉米粘虫的防治过程中,尽量把玉米粘虫防治在三龄以前。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注意个人防护,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受灾害天气影响,今年我国农作物生育期推迟,增加了夏玉米和中晚稻等粮食作物遭遇寒露风的风险。目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以防寒露风为重点,促生长、促早熟,增强根和叶的生理活性,促粒多,争粒重,确保秋粮丰收。
玉米
(1)浇好灌浆水。玉米灌浆期间水分供应不足会影响灌浆进程,直接造成减产。宜在玉米乳熟末期即收获前7~10天浇水,水量不宜大,以防倒伏。如遇大雨,要在雨后及时清沟降渍。
(2)及早割除空秆和病株,并带出田外处理。这样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肥料消耗,促使大穗饱粒形成。
(3)积极促早熟。在灌浆期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掰小棒、打底叶等措施,可促进早熟丰产。
(4)适当晚收。在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收获。
水稻
(1)及时灌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露风来临前1~2天灌水,以提高土温。灌水深度根据不同情况掌握,风大、光照弱和夜晚水要深些,白天天晴时可浅些,或保持湿润。寒露风过后要排水露田,以免导致沤根和秆叶变软。
(2)人工喷水。在寒露风期间,避开水稻扬花时段对植株喷水,可增大株间湿度,缓和降温速度,利于结实灌浆。
(3)适时施肥。对长势较弱的田块,在寒露风入侵前几天适量施氮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寒露风过后要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恢复稻株活力,促进灌浆。
(4)收割前7~10天断水,实现干田收割。
声明:伊宁农业种植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