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丫子,实际上就是分蘖,属于生殖生长的范畴,所以丫子中储存了生殖生长的要素,我们经常会看到丫子的顶端结个棒子!
丫子是掰不尽的,掰了还会再长,很多地块掰3遍4遍都掰不尽。
人们担心的是丫子会与主茎间产生养分争夺。实际情况是,在放任其随意生长的情况下,92-98%的丫子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只有2-8%的丫子能长成并结棒!
丫子的好处:
1、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研究表明:不去分蘖的实验玉米品种每公顷的叶面积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分蘖的每公顷叶面积仅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后者叶面积大得多,为玉米产生更多的干物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增加了根系数:对根系的测定结果表明,留孽平均每株根数是56条,而去孽株为29条,平均增加27.6条,即增加95%。
3、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测定留孽比去孽地表1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高14.49%,留孽后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叶片蒸腾与地表蒸发相比,蒸发的作用更大,故留孽可保持土壤水份和抵抗干旱。
4、削除顶端优势:凡是丫子多的玉米主茎形态上都是矮粗胖,丫子越多,主茎旺长的可能性就越小。植株矮粗胖才是丰产的标志!
5、生殖要素的回流:丫子在玉米抽雄后会逐渐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最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
掰丫子的坏处:掰除丫子是对植株的一种伤害,在植株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加大。
正确的做法是:丫子不要掰!丫子越多越好,越多越安全,当丫子超过3个时,哪一个丫子也不会长高。如果发现个别的丫子太高,可以掐去顶部,千万不要贴根掰掉!
玉米是对锌肥比较敏感的作物。及时增施锌肥是促进玉米增产的一个经济实惠的有效途径。
造成玉米缺锌的原因呢?首先是施肥不当。由于近几年来在种植小麦或玉米时,过量施入磷肥、氮肥或大量追施未腐熟的有机肥,诱发了土壤中磷和锌的抗拮(抗拮就是土壤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大量存在,能够抑制作物对另一种养分离子的吸收)现象的发生。
其次土壤的呈现不同程度的盐碱渍害。由于近几年来,为了提高产量不注重平衡施肥,盲目的增加投入成本,偏施了大量的无机肥而忽略有机肥的作用,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了土壤严重盐碱渍化程度的发生。
再者农药的中和也造成土壤缺锌现象的发生。由于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的使用,在省工省时提高产量的同时,土壤中重金属严重超标,而中微量元素之间又存在着互相抗拮作用,所以土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锌现象,比如草甘膦和土壤中的锌、铁等金属中和而失去活性。
锌肥一般可基施、追施、叶面喷施、拌种和浸种。
1.基施。在播种玉米时,每亩用150克禾丰颗粒锌或硫酸锌1~2公斤,拌细干土10~15公斤,在播前施于土壤中或随着机播化肥一起施入。一般低施锌肥可以起到一季施用,两季有效的作用,每亩可以增产15%~20%。
2.追施。用硫酸锌1~1.5公斤或150克禾丰颗粒锌,拌细干土10~15公斤,苗期至拔节期条施或穴施。追施锌肥,可以使玉米增产7%~10.2%。
3.叶面喷施。硫酸锌叶面喷施浓度为0.1%~0.3%。亩用5毫升禾丰锌或30克硫酸锌对一桶水,分别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各喷施1次,严重缺锌的土壤需在大喇叭口期再喷施1次。
4.拌种。每公斤种子用硫酸锌4~6克,先将硫酸锌溶于水中,一般肥液占种子重量的7%~10%,均匀喷洒在种子上,待阴干后播种。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直接关系到玉米光合作用的性能。镁在生化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活化剂,镁可以促进玉米的呼吸作用,同时镁在核酸与蛋白质的代谢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玉米缺镁,首先从基部老叶呈现症状,因为老叶中的镁转移到新生叶。在叶脉中间显出黄色或橙色条纹,这种条纹出现后形成念珠状白色坏死斑点,最后叶细胞组织干死。
玉米缺锌,会降低色氨酸的含量,从而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细胞壁因缺乏生长素而不能伸长,植株节间缩短。在玉米幼苗期缺锌,新生叶脉间失绿,呈淡黄色或白色,故也称“白苗病”。另外,叶子中、上部的脉间组织变薄,呈半透明黄色条纹状。生长中后期缺锌,主要是叶脉间失绿,形成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呈棕褐色坏死。植株抽雄、抽丝期延迟,易造成果穗秃顶或缺粒。
声明:伊宁农业种植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
本文标题:玉米丫子今年可别再掰了,费工还染病!